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专业网站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首页 |
![]() | |
![]() | |
![]() |
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申请指南 浏览次数:
|
一、序言 “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将围绕医药卫生、工业发酵、生物资源开发和生物安全等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需求,着力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提升生物和医药技术的整体竞争能力,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战略目标是:突破若干前沿和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和医药技术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加强生物技术与临床资源的系统集成,攻克若干重大疾病预防和诊治的关键技术;以医药和工业发酵为突破口,强化生物技术向产业的应用辐射,支撑和引领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生物和医药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为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战略目标,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全面部署。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以重大产品开发和重大技术体系建设为目标,重点项目以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单项战略产品原型或解决中试中的重要工艺问题为目标。项目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分次分批启动。 本领域2006年启动了“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炼制技术”、“工业酶的分子改造和工程化技术”、“大宗发酵产品的先进发酵工艺技术”、“药物分子设计核心技术与软件产品的研究开发”、“基于功能基因组和结构基因组的药物分子设计”、“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分子设计及产品开发”、“生物芯片仪器和试剂”、“生物医学关键仪器”、“生物医学关键试剂”等9个重点项目。安排国拨经费32659万元,立项课题55个。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2007年度重点项目申请指南,包括:“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重大疾病的细胞和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关键技术与相关产品的规模化制备”、“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殊生境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核酸和多肽药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蛋白质药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纳米生物材料研发”和“纳米生物器件研发”11个重点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40000万元。 二、申请资格与要求 重点项目申请必须针对项目整体任务,针对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将视为无效申请。 重点项目联合申请单位不能超过10家,由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由项目牵头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请。 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包括任务分解及经费分解)方案,并提出项目课题安排及承担单位建议(本项目拟分解的课题最多不超过10个)。重点项目课题由法人单位承担,法人课题责任人(课题依托单位)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项目申请负责人。申请负责人年龄要求在55岁以下(1951年3月29日(含)以后)。 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7年5月18日24时。 三、咨询方式 如果在申请过程中,对项目申请指南和申请程序及要求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如下: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李瑞国、陈彦丞 联系电话:010-62111914,62114174 四、指南内容 附件1:“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2:“重大疾病的细胞和免疫治疗”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3:“生物治疗关键技术与相关产品的规模化制备”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4:“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5:“特殊生境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6:“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7:“核酸和多肽药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8:“蛋白质药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9:“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10:“纳米生物材料研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11:“纳米生物器件研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 “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特殊生物资源规模化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对于提升我国特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培育资源节约型特殊生物新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目以我国特有珍稀菌物及微生物和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为基础,针对特殊生物资源缺乏系统挖掘、开发利用率低、规模化小等问题,利用代谢物高通量分析技术、规模化培养、组合生物合成技术以及工程菌构建和改造技术等,开展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及技术研发,开发基于特殊生物资源的新一代产品、制剂和功能性活性物质,大幅度提高相关产品的产率、规模和附加值。力争在特殊生物资源规模化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显著增强我国利用特殊生物资源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特殊生物资源替代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特殊生物资源的药品、制剂和功能性活性物质等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资源替代产品的规模和产率,培育一批资源替代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产业,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创造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代谢物高通量分析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微生物发酵等方法,进行埃博霉素、紫杉醇、甘草黄酮活性成份的鉴定和规模化制备;围绕北冬虫夏草、青蒿素,瑞拉菌素和埃博霉素的规模化生产,进行关键代谢途径的优化改造,研究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挖掘马蓝、云南萝芙木、龙血树野生植物资源和多孔菌、被毛孢珍稀真菌资源的新功能、新结构活性物质;对猴头菌、蔷甘菌、羊肚菌及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块菌类等食药用菌进行资源挖掘、人工培养和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实现北冬虫夏草、青蒿素、瑞拉菌素等的规模化生产,其中北冬虫夏草达到年产干虫草100吨干子实体,菌种优化率达70%,虫草素含量达到1.2%,虫草酸含量达到5.5%,虫草多糖达到9.5%;瑞拉菌素制剂规模达到年产800吨,有效组分含量达到1.2%;生产用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达到1%;埃博霉素发酵规模达到10吨以上,产率达到200mg/L,发酵时间缩短至5-7天; 甘草黄酮发酵规模达到100升,甘草黄酮含量达到4%;紫杉醇工程菌发酵产率达到10μg/L以上。 从马蓝、云南萝芙木、龙血树特有野生植物资源和多孔菌、被毛孢珍稀真菌资源中分离鉴定出50-60种抗病毒的新型天然活性物质(化合物)。 通过菌种改良和优化大幅度提高缘盖牛肝菌、松口蘑、猴头菌等菌的生产效率,增产10%以上,降低综合成本;实现蔷甘菌、黑孢块菌等菌的规模化培养和生产,培养和生产规模增加3-5倍。 申请专利30项。 5.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项目研发经费需由参加企业提供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应超过1:1,项目拟支持的国拨经费为4000万元人民币。 6.项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项 1.重点项目申请必须针对项目整体任务,针对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将视为无效申请。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包括任务分解及经费分解)方案,并提出项目课题安排及承担单位建议(本项目拟分解的课题最多不超过10个)。 2.项目申请团队的条件和要求 (a)项目牵头单位应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请。 (b)申请项目的研究单位拥有从事该项目研究涉及的特殊生物资源,并对资源进行了权威机构认可的研究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菌种、发酵和工业用菌种。应有从事特殊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的经验,与企业签订有知识产权协议或成果转让协议。 (c)申请项目的生产企业应为国内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条件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企业自身有充足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单位签订有技术成果转让或合作协议。 3.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的关系 多家单位共同申请时,以合作方式落实课题任务,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之间须具有任务分工。项目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联合申请单位对项目牵头单位负责,接受项目牵头单位的总体指导和计划安排。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应签订研究开发合作与知识产权分享等相关协议。
科学技术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OO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
欢迎您到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来! | 返回首页 |
中国食用菌网站 Edible Fungi of China (Mushrooms) 版权所有 抄袭必究 | |
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 Mianyang Edible Fung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 |
地址:绵阳市红星街48号 邮 编:621000 邮箱:mysyj@126.com | |
电话: 0816—2217324 0816—2212676 (电话联系时间:上班 星期一 至 星期五) | |
所长:朱斗锡 (著名专家 ) (上午:8:30—12:00 下午:2:30—6:00) |
|
![]() |
网站国家备案号:<%=SiteIcp%> |